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

第十九週親職文章 名人看書/教養如溪水 潺潺滋潤心田
 【聯合晚報謝蕙蓮/整理】 洪蘭(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所所長)
 我因平時很忙,可以看稿的時間通常是夜深人靜之後,如果一看就睡著,那麼這本書我就不推薦;如果是越看越有趣,連覺都忘了睡,那麼這本書就值得推薦。
看蔡穎卿的書是一大享受,我常捨不得一次讀完,好像精緻的食物不可以一次吃完,要留著慢慢的吃、細細的享受。我常想,如果天下媽媽都能像她一樣,我們做老師的就不會被學生氣到發出「家有隔宿糧,不做猢猻王」的感嘆了。
她在這本書中教父母如何一點一滴地導正孩子的觀念,全書沒有驚濤駭浪、危言聳聽的句子,但是就像潺潺溪水,靜靜從你身邊流過,滋潤你的心田,讓你茁長。例如她在自序中說:「說別人的故事,教自己的孩子」,這不就是我母親教育我們的方法嗎?
小孩子不愛聽大道理,我父親常用文天祥、左寶貴忠義的事蹟來教導我們,我們低頭聽訓,但是人在心不在,反而是幫母親洗菜時,她講的別人家孩子的故事,我們最聽得進去。母親從來沒有修過什麼教育學分,但她知道故事感化的力量,絕對比訓話的效果好。這本書中的小故事,都是教育孩子的好材料。
書中用行星自轉和公轉來形容職場生態,我也覺得非常貼切。理想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是一顆行星,能自轉也能公轉;這個必要條件是熱情,老師必須有教書的熱情,學生必須要有學習的熱情,教學才會成功,這樣的熱情也是敬業背後的推力。
我小時候必須幫忙做家事,母親最不喜歡叫一下、動一下的人,所以她在叫我們做事之前,會先讓我們看到做這件事的意義,例如忘記餵雞,雞會餓死或是養得很瘦,下的蛋很少,賣不出去,學費就會無著落。當她讓我們看見工作的意義,我們就會自動自發去做。
天下道理是相通的,任何事要成功都必須先引發動機,先讓孩子看到學習的意義,而意義會產生動機,動機就會使他自轉和公轉。
希望這本書能讓很多父母知道: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,只要有耐心和信心,把教養孩子放在生活的第一順位,隨時把握機會教導他,他自然會成長得既懂事又乖巧,自己會上進,不需要父母操心。
文章出處:【2010/02/28 聯合晚報】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