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

第十七週親職文章   恥德故事1臥薪嘗膽的-句踐
「恥」就是切切實實的覺悟,有聞過心生慚愧之意。勇於認錯,勇於改過就是知「恥」最確實的表現方法,故子曰:「知恥近乎勇」。一個人如果能夠承認錯誤,負起犯錯的責任,那麼他`必定能有成就。
臥薪嘗膽的句踐,是禹的遠世子孫。當時吳國與越國經常發生戰爭,有一次吳王闔閭率兵攻打越國,可是卻被越國的大將用弓箭射傷,不久之後傷重病死了。從此以後,闔閭的兒子夫差即位,就每天都想著為父誓志復仇,這樣努力了三年之後,吳國國力大盛一舉打敗了越國,而且還把越王句踐俘虜回國。句踐在吳國當俘虜的時候,刻意地表現的很忠心,甚至有一次夫差生病了,他還替夫差嚐糞便的味道,最後博取了夫差的信任放他回國。句踐回國之後,無時無刻不記著復仇這件事,他在座位旁邊放了苦膽,坐臥都要嚐一下,飲食之前也要先嚐一下苦膽,這樣提醒著自己。後來,句踐終於滅了吳國,報了一箭之仇。
勾踐能夠轉弱為強,獲得最後的勝利,主要的原因是:
第一,知人善任,採納雅言:大夫范蠡、文種等都是當代賢才,幫助越王雪恥復國,功勞不可多讓。
第二,忍辱負重,勤勞努力:以君主之尊,屈身吳國為奴僕,毫無怨言,忍
辱的功夫多麼深厚!十年生聚,十年教訓,沒有一時一刻懈怠,這種勤奮的毅力,有多少人能做得到?勾踐臥薪嘗膽的精神,不但是後世政治人物的最佳借鏡,也是各行各業經營者學習的最佳典範。

恥德故事2王陽明先生
知恥就是有羞恥之心。恥也就是:切切實實的覺悟,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、改惡向善。孔子曾讚賞“行己有恥”的士大夫精神,即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。他還說,“知恥近乎勇”。大意是有羞恥之心就接近勇敢了,人人都有知恥良知。
明朝提出「致良知」學說的王陽明先生就用生動的事實證明瞭此點。
有一次先生外出,不幸與同行的人被盜賊綁劫,當盜賊得知他是陽明先生時,就問他:「您說人人都有良知,我們這群盜賊也有良知嗎?」先生肯定地回答:「有。」盜賊反問:「怎麼能證明呢?」先生要求他們說:「現在照我說的去做,我證明給你們看。」於是,先生讓他們脫掉外衣、內衣,一層層地脫掉,直到剩下最後一條褲子的時候,還命令他們脫掉。盜賊喊道:「不行呀,這個不能再脫了!」先生說:「這知恥就是你們的良知啊!」

一個人懂的羞恥,才能自省自勉。有羞恥之心的人,才能勇敢的面對自己的錯誤,戰勝自我,這是“勇”的突出表現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